——辽宁省林权配套改革之规模经营篇中国绿色时报5月29日报道林改之后,抚顺市参与改革的895万亩集体林,林权所有者从620多个村一下子变成了22万多个农户。经营规模小了,但生产经营程序和环节一样没少,成本怎么控制?经营规模小了,作业设计、科技推广、防火防虫等大项目怎么对接?还有个更专业的表述:林农单户经营,人为割裂了林地规模性和生物环境多样性,林地经济如何发展?在抚顺、在本溪、在辽宁,经历了林改之初短暂喜悦的农民,开始面对新的问题。抚顺市清原县王家堡村山林的分分合合,颇能印证这一心路历程。王家堡村有林近8.5万亩,耕地却不足3000亩。
全市活立木蓄积量为6350万立方米,它一个村是60万立方米;全市林木资源价值300亿元,它一个村是5亿元。对外,王家堡的村干部称自己是“辽宁林业第一村”。
第一村却是全县林改的“后进村”,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改革。原因也不复杂:村民不愿意。早在1978年,王家堡即开始大小队联办林场,不仅是省林业厅抓的试点,还在20世纪80年代初上了《人民日报》。随后,联办林场改成了合作林场,村民人人拥有股份。
集体统一经营,收益按股分配。如此的明星村,光环笼罩着一路走来,直到2005年。
周边的村子开始林改,王家堡的百姓却不积极:你分我十几二十亩林子,搞采伐、跑销售,我知道找谁去?最终,王家堡村还是实施了林改。2006年,全村均山每人30多亩,均利每人7000多元。林改受到了村民欢迎,毕竟以前虽然有自己的股份,可具体哪一块山林都不是自己的。山林从集中到分散,王家堡的村民在片刻的喜悦后,很快又让山林实现了新的集中。
林改当年,王家堡村即成立了林业协会,下设中草药、文化生态旅游、林蛙、食用菌4个分会。2007年,结合编制村级森林经营方案,全村有了26个林业经营合作小组。林业协会帮助会员统一购种、传授技术、统一品牌、集中销售。
中草药协会已吸引340来户农民参加,发展林下种植近4000亩。林业经营合作小组管什么?地域上按一沟一坡,林木采伐和产业发展规划都以林业经营合作小组为单位,集中连片,综合规划,统一实施。
政府不再包打天下,社会化服务体系走上前台。农民揣着林权证,开始联手闯市场。
2007年,林业经营合作小组成立当年,即申请抚育和主伐限额6000立方米,全村近一半农户开展了抚育作业,户均收入四五千元。王家堡村的做法在全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。
“不想白受累、快快进协会”,成为辽宁配套林改的一句经典口号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抚顺市年集体商品林采伐限额为29.3万立方米,平均到全市农户不到1.3立方米。
这些采伐限额,将通过林业经营合作小组落实到村民手中。目前,清原县的王家堡村、新宾县的罗圈村、抚顺县的金斗村等以林为主的大村,都有多个林业协会。
农民在经营中遇到问题,他们都会上门免费服务,深得农民信任。新宾县罗圈村,在林业产业协会的指导下,2007年新发展林下大叶芹150亩、林下参1200亩、五味子200亩、各种药材300亩。种子采购、播种和管理,都是协会操办的。
抚顺县湾甸子镇成立的集成材生产协会,吸引40家加工企业加盟;中药材协会光林下参就发展了近万亩。协会组织会员互通信息,统一价格,联手参与市场竞争。
抚顺市的“抚顺哈什蚂”、“清原马鹿茸”和“抚顺辽五味”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,先后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合作社。截至目前,抚顺市已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林业产业协会1000多个。本溪市组建起500多个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、200多个林业产业协会。林业实现了新的适度规模、集中经营。
除了林业协会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,家庭合作林场以另一种方式,实现了林改之后单家独户的规模经营。林改后,农民自愿结合,各级林业协会在快速发展、迅速壮大,但几乎每个协会的背后都有政府的影子,协会单纯依靠自我很难生存。抚顺市林业局局长助理姜生伟说,以现有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,林业协会的服务能力、水平与百姓的需求还有差距。抚顺市林业局正在从培育市级林业产业协会入手,在资金支持、技术培训、产品销路等多个层面予以扶持,以带动林业协会全面提高。
本文来源:1000亿娱乐下载-www.deocity.com
Copyright © 2009-2023 www.deocity.com. 1000亿娱乐下载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:ICP备60307931号-9